大車運行機構共有四套,兩套為從動,兩套為驅動,一般為對角驅動,也有四角驅動的形式。大車運行機構由車輪組、傳動機構、車架和平衡梁、轉向系統(tǒng)、安全防護裝置等組成。
車輪組由輪胎、輪輞、車輪軸和兩個軸承座組成,輪胎為常采用18.00~25工程輪胎,28—40層級。輪胎分有內胎和無內胎兩種,無內胎輪胎由于減少了內外胎之間的磨擦,散熱好,壽命長,因而應用較多。
一般采用立式電動機,通過減速器、鏈輪、傳動鏈條,帶動主動輪軸上的大鏈輪驅動車輪。驅動部分設調整裝置,用來調整鏈條張緊度。
車架為鞍形結構,與平衡梁通過轉軸連接,轉軸下部安裝推力軸承以承受輪壓,上部采用推力軸承,部分采用球面滾子軸承。
起重機一般采用90°直角轉向,在堆場兩頭轉向處,鋪設有轉向鋼板,以減少轉向時車輪的變形和磨損。近年部分設計采用轉向輔助頂升裝置,轉向時將車輪頂起,減少轉向阻力和輪胎變形.轉正后再將車輪放正。
主要有保護車輪的護罩,輪胎抗大風吹動的斜楔塊,大車跑偏防碰撞開關等。
由于路面狀況、輪胎漏氣情況、載荷不均勻分布等使起重機行駛走偏或產(chǎn)生蛇行,從而導致發(fā)生碰箱事故。大車運行時,司機應隨時注意車輪是否偏離堆場上所劃出的行走線,如發(fā)現(xiàn)偏離即在司機室內操作控制手柄,調整兩側運行電動機速度實行糾偏。
起重機保持直線行走的自動控制裝置有較多形式。一種是在地下埋設感應電纜,由發(fā)訊器作為地面信號源向感應電纜提供恒定的低頻電源信號。車上的檢測器可檢測出起重機行走路線的偏移.軌跡控制裝置可以把位置偏差信號變成方向控制信號轉而控制電動機轉速而達到糾偏。由于該方法需土建施工,以及易受路面不平、電磁干擾而不穩(wěn)定,現(xiàn)已較少采用。另一種方法是在地面涂特種油漆,機上攝像機攝取信號,進行自動糾偏。此外還有紅外線、陀螺儀等糾偏方法。
小車驅動分為齒條驅動式和車輪驅動式。
車輪藉磨擦力驅動,傳動平穩(wěn),但在起制動過猛或雨天時會出現(xiàn)打滑現(xiàn)象,采用四輪全驅動的小車,基本消除了打滑現(xiàn)象。傳動系統(tǒng)為電動機帶動減速器,減速器輸出端經(jīng)過浮動軸驅動兩端車輪。
電動機通過減速器帶動左、右兩根長軸.長軸上懸臂齒輪與兩側齒條嚙合轉動。每段齒條通過墊塊焊于大梁上。齒條轉動可靠,不會打滑,行走定位準確。但起制動有些沖擊,且齒條安裝要求較高.須保證全行程嚙合良好。
小車導向方式分兩種,一種為雙輪緣導向,另一種為一側軌道的兩側布置水平輪,水平輪導向防止產(chǎn)生啃軌現(xiàn)象,提高工作可靠性。
小車終點前設減速限位開關,終點設停止限位和緊停限位。不工作時,小車用錨定裝置錨定。錨定裝置有錨定銷和螺桿等多種形式。
起升機構有兩種布置形式,一種為平行式布置,另一種為垂直式布置。
結構簡單,為防止電動機底座與鋼絲繩相碰,將電動機底座抬高,減速器傾斜布置。制動器布置在電動機側,結構緊湊,如制動器設在減速器另一側則調整維護較方便。
結構緊湊,但減速器要有一副螺旋傘.制造困難些。
一般采用底座式,部分產(chǎn)品采用三點支承式減速器,受力明確,結構輕巧。
在卷簡一端出軸有小齒輪(或小鏈輪)帶動行程限位裝置。高速端電動機另一出軸裝有一脈沖編碼器和測速發(fā)電機,為自動控制系統(tǒng)提供反饋信號。
柴油發(fā)電機系統(tǒng)一般布置在底梁上,主要由柴油發(fā)電機組、附屬裝置和機房等組成。柴油發(fā)電機系統(tǒng)的附屬裝置有主油箱、副油箱、充電器、蓄電池、副水箱、避震器、消聲器、排氣管、油水接盤等。高置副油箱的設置可使柴油機供油充分,減少了吸油阻力.為此,副油箱上須設從主油箱吸油的吸油泵,并通過液位控制開關自動進行。
司機室一般懸掛在行走小車的底架下部。司機室前部和前下部均為玻璃,可以獲取良好的視野。背部通常采用大玻璃,可以觀察鄰近通道上起重機作業(yè)。下部地窗需裝有安全格柵。格柵布置成中間縱向,兩側橫向方式視野較好。中間座椅前后高低均可調節(jié)。設有空調、電話等附加裝置。電氣儀表盤一般在正上方,吊箱、上鎖指示燈一般在中間格柵前。
歡迎技術類投稿,經(jīng)采納將發(fā)布至“設備技術”推廣宣傳,擴大企業(yè)知名度、影響力。投稿內容不得有版權糾紛的內容或圖片。
投稿郵箱:加載中,微信公眾號:起重商橋,請將投稿內容發(fā)送至郵箱/公眾號即可。
微信客服